毕业生就业前应做好哪些职业准备?
一、求职择业思想的准备
(一)转变观念
做好求职择业的思想准备,首先要转变观念,以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目前,在大学生中常见的择业思想误区有以下几种:(1)主次不分。部分大学生以选择一个好地方为目的,择业以地域为主而非以事业为主。(2)无自知之明。有的人不知道自己属于哪种类型,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不适合干什么,缺乏必要的自我分析能力。有的人觉得自己什么也能干,给个市长、县长也照样能当,却不知道这些职业应具备些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3)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忽略职业的发展前景。(4)物质至上。奉信"钱不是万能,但没有钱却万万不能"的信条,求职择业以金钱为主要衡量标准。(5)树下乘凉。想依靠父母的关系网得到工作和生活上的照顾,忽视自身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必须纠正这些不正确的思想,适应新的就业形势的需要,找到与自己实际相符合的理想职业。
(二)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
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是指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一种强烈的追求和向往,是指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和构思。这是决定大学生选择职业的类型和原因的决定性因素,求职择业的一切都以此为基本出发点。
(三)树立市场观念
作为未来的科技文化人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却不懂得市场规律,不懂得经济规律,是很难在经济大潮中站稳脚跟的。大学生必须树立市场竞争意识,才能与之相适应。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将来能否发挥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自己是否具有市场意识。因为,无论你的专业知识如何扎实精深,设计出来的产品不管有多先进,如果缺乏市场意识,不被社会认同,则你的成绩以及你本人依然不会被社会承认,依然难于对社会做出贡献。可以说,具有市场意识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走出象牙塔的明显标志之一,是大学生自身能够迎接挑战,跟上时代潮流的标志之一。所以,大学生应该在思想上树立市场观念。只有树立了市场观念,才能了解市场,认识市场,适应市场。只有树立了市场观念,才能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做好参与竞争的思想准备。
(四)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
什么是敬业精神?敬业精神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忠诚和热爱,包括工作热情、工作作风、工作方法等等。敬业就是要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保证工作质量,对技术精益求精,能团结协作,能公平竞争。对于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树立敬业精神是准备进入社会的思想成熟的标志之一。大学生是否具有敬业精神关系到其今后的职业生涯能否顺利,能否成才,事业能否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已经发生重大变革的形势下,具有敬业精神已成为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素质的新要求。因此,大学生要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把良好的敬业精神作为准备就业的必要条件。
(五)树立艰苦创业的思想
准备求职择业,还必须面向基层,做好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冷静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与趋势,我们会发现,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年的培养和补充,现在大城市和各大型企事业单位的文科技人才已相对饱和,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人才系统。而另一方面,广大的乡镇和生产第一线却多年来未能接收到较大数量的大学生,很多非国有企业还缺乏大量的高层次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这些地方的人才还形不成气候,各种科技文化人才比较缺乏,急需大批有才能的大学生去开拓,去创业。所以,可以说大学生建功立业的机会在基层,在第一线。因此,国家在政策上号召大学生到基层去,到国家重点建设单位去,到生产第一线去。当然,由于基层工作比较艰苦,工作生活条件、工作环境相对较差一些。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很多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顾虑重重,望而止步。
二、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
对于一名毕业生来说,了解毕业就业政策,澄清模糊认识,调整好择业心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勇敢地迎接挑战,在择业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一)毕业生要客观评价自己,树立良好的择业心态。
(1)确定适当的择业目标一个人的择业目标和本人具备的实力相当或接近,有利于增强其自信心,从而使自己在择业中处于优势地位。
(2)避免从众心理
(3)避免理想主义
(4)克服依赖心理
(2)正确认识社会,寻找最佳位置。
(三)努力转变求职择业观念。
(四)努力克服求职择业中的心理障碍。
三、求职择业的技能准备
决定求职与择业的成功与否有很多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求职者的知识与能力,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人力资源的开发越来越重视,现代企业已经把人力资源开发当作企业的三大部门之一(财务、销售和人力资源开发)。近年来,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时,对应聘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要求越来越高。
一个人的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决定其在求职择业时的成功率和相应的职位层次。要想今后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大学生应该在入学时,就确定今后就业的目标,自觉地把大学学习同今后的就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实用技能,以适应将来在社会上从事职业岗位的要求。
(一)结构合理的理论知识。
(二)适应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上各类职业岗位,对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工作人员,除对其有一定的知识结构要求外,还要求具有从事本行业岗位的某些专业能力,同时还须具备一些共同的基本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种能力:
1、决策能力:决策能力,就是对未来实现目标的决断和选择的能力。
2、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指人们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中所具有发明创造能力。
3、社会交际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就是人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与他人传递思想感情与信息的能力。
4、实际操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实践能力。
5、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指成功地运用管理者的知识和能力影响机构的活动,并达到最佳的工作目标的能力。
(三)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就是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及时反馈、随机应变地进行调节的能力。
(四)特殊技能的准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人才评价也逐步向社会化、客观化、公平化、国际化过度,自1991年开始,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和执业的条件。对于深化职称改革,提高专业技术队伍素质,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日益为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和用人单位所接受。拥有相关专业技术资格,已成为当今求职择业的有利条件之一。
1、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
2、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3、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4、律师资格考试
5、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
6、监理工程师资格考试
7、其他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除上述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外,审计专业、统计专业等也陆续实行全国统一资格考试。
(四)职业素质测试
职业素质测试也称职业技能或人才测评,它是运用计算机等科学化手段面,采用情景模拟、系统仿真、心理测试等方法,对被测试者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业个性等素质状况进行系统、全国和科学的评价,从而为职业指导工作和单位用人提供科学的依据。目前国内采用的测试系统是由中国科学院提供,汇集相关行业专家的经验,采用心理测量与情景测试等综合方法,通过限时"笔答"和"人机对话"等方式,对被测试者的职业素质与能力等品质特征进行综合评价,并打印报告结果,从而为其就业与培训方向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职业素质测试有四项:
1、职业兴趣测试;
2、职业人格(个性)测试;
3、职业能力测试;
4、应试焦虑(情绪)测试。